新闻中心

口吃之福

新闻类型:产品新闻 日期:2009-10-19 14:07:59 作者: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从古至今,文人之中口吃者比较多。

    《史记》中就记载了两个著名文人的口吃:“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相如口吃而善著书”。韩非子说话不利落,但走笔汹涌连贯,著有卷帙繁浩《韩非子》;患有糖尿病的司马相如也患口吃,他的一篇《大人赋》上继楚辞的传统,下开游仙文学的先河,让汉武帝“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对司马相如佩服之极,认为他的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的扬雄,也是一位口吃者,班固在《汉书》里记载扬雄“口吃不能剧谈”,喜欢静默好思,聪敏好学。创造了“洛阳纸贵”的畅销神话的左思把扬雄抬得很高,谓其“悠悠百世后,英名坛八区”,而左思自己,也是口吃者,《晋书》中就曾说左思容貌丑陋、口吃、不喜交往。

    司马相如被扬雄欣赏,扬雄又被左思追慕,真是一环套一环的惺惺相惜。

    口吃对文人来说也许是福,正由于口头表达困难,才会在行文上汪洋恣肆,正因为口语表达的欠缺,恰恰书面表达的流畅,就像盲人虽看不见,但听觉、触觉功能就会增强,来代替、补偿视觉功能一样。

    近现当代文人,口吃者似乎更多。

    南社诗人柳亚子,自谓平生有两大不变:口吃说话不便,近视出门不便;朱自清当中学教员的,据听过他课的学生回忆,他一讲课就脸红,说话就结巴,不管天气是否炎热,都会流汗;30年代,有人攻击鲁迅,说“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并且是南腔北调……”鲁迅回应:“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他只反驳了“南腔北调”,不提口吃,似乎表示默认;回忆巴金的文章里,几乎一致提到他有着轻微的口吃;金庸在《明报》报社做老板时和下属交流常以纸条递字,因为他不善言语表达、有点口吃;上海女作家陈丹燕自述小时口吃,跟小朋友交流困难,才写文章,“北大怪才”余杰,也自称口吃……

    文人日常表达的艰难与写作的顺畅就这样组成一道奇异的风景。

    因为口吃,他们常常选择少说多写,正如鲁迅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却同时感到空虚。”

    口吃者一般相貌不太出众,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相貌堂堂者喜欢发表长篇大论,而貌不惊人者常出惊人之语,常有真知灼见。似乎也是这个理儿。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发表时间:200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