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换算脑干诱发电位和行为测听结果?
短纯音听性诱发电位(tone burst ABR) 一直是临床最佳测试听阈的手段,虽然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由于其频率特性,得到广泛利用,但是,仍然不能取代短纯音听性诱发电位的临床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美国的听力中心仍然将短纯音听性诱发电位作为主要的电生理阈值测试的手段。根据中国听力学网专家,而在国内,短纯音听性诱发电位没有得到重视,尤其是趋于所谓新技术的潮流,人们更愿意使用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导致短纯音听性诱发电位只有在部分医院,作为实验工具使用,其实这是很可惜的。从成本上看,目前许多听性诱发电位设备均能测试短纯音信号,毋须额外花费增添新的设备。
另外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使用电生理测试来获得患者的听力阈值的话,不仅应该获得气导阈值,更需获得骨导阈值。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有实际的诊断意义。同样,在国内,骨导脑干诱发电位的使用很少。
那么现在有了各种类型的脑干诱发电位技术,还有必要开展行为测听吗?这个问题不仅是学术和技术问题,对于大部分缺乏听力学知识的患者而言,更重要的是还能影响他们的听力康复和早期干预的决定。在国内,我们注意到一味强调脑干诱发电位结果,忽略行为测听的重要性,导致许多患者的听力检测结果不完全,只有一个ABR的最大刺激声强度,给患者留下太多无谓的联想和猜测。于是有了“我的小孩听力损失120分贝”的这种错误的说法。不过,这里笔者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是请看脑干诱发电位的重要性,而是希望医生和患者必须客观对待电生理测试和行为测听,二者都重要,不得缺少。
日前,发表在《耳朵和听力杂志》的一篇关于对脑干诱发电位和行为测听结果相关性的研究,我们觉得很有意义。这里不妨简单介绍。这份美国波里甫和盖奥尔甘塔斯等人的实验结果,验证了当前用于测定气导和骨导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和行为阈值的相关性,进一步确定了短纯音和行为测听符合早期筛查和干预的指导原则,临床上具有可行性。
他们对81名婴儿进行了评估,最后,乃如70名婴儿(32名女性和38名男性),参与了本项研究。选定12名年龄为21至24岁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研究使用相同的临床方案对两组受试者(婴儿组和成年组)进行短纯音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值测试,也使用视觉强化测听法(VRA),获得婴儿的行为听力阈值。
接受视觉强化测听法的婴儿平均年龄为9.7个月,而听性脑干反应测试是在婴儿处于自然睡眠条件下进行。接受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时婴儿的平均年龄为10.5周。行为测试通常在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的6.5个月后进行。下面是该实验的对比结果:
显然,听力正常婴儿的平均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和先前发布的数据相似。该研究发现,听力正常婴儿在500 Hz的平均气骨导差值大约为15 dB。患传导性听力损失的婴儿在500 Hz的气骨导差更大,大于15 dB。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和视觉强化测听在三个测试频率具有高度相关性(r = 0.86 at 500 Hz, r = 0.90 at 1,000 Hz, r = 0.91 at 2,000 Hz)。
因此,这项实验再次证明短纯音脑干诱发电位测试的结果和行为测听结果一致,而上面的表格可以用来,换算这两种测试手段的结果,这对于验配助听器或进行其它听力康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听力学网专家建议,患者或患者家属可以用这个表格,分析自己的脑干诱发电位的结果,从而算出相关的行为听力阈值。同样,医生或助听器验配师也可采取利用这个表格,帮助患者、咨询和康复。
文章来源:中国听力学网站原创 发表时间:2009-7-17